“吸音”与“隔音”的区别
在谈论噪音治理时, 人们常常将隔音工程、吸音工程混称, 甚至认为本来就是一回事, 其实隔音与吸音概念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且听萨伦思小编为您详细道来。
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途径中若碰到一个屏障时,它的能量一部分被屏障反射,另一部分被材料吸收,还有一部分会透过屏障传到另一侧去,因此也就造就了吸声与隔声两种不同的声学概念。
吸声是指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将入射的声能吸收消耗掉,减少反射声,从而降低容积内噪声。隔声,则是利用隔声结构将声音隔挡,减弱噪声的传递,使噪声环境与需要安静的环境分隔开,如降噪箱、隔声间、隔声屏等就是常用的隔声装置。
吸声所注意的是在屏障侧反射回来的声能的大小,反射声越小则衣示吸声效果越好;隔声所注意的是在屏障的另一侧透过的声能的多少,透过声能越小则隔声效果越好。在具体应用中,利用隔声材料或隔声构造隔绝噪声的效果比采用吸声材料的降噪效果要高得多。但是吸声材料的特有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缩短、调整室内混响时间的能力上,这是任何别的材料代替不了的。
吸声多用一些膨松多孔的材料,隔声则使用密实而不透气的材料。对于单一声学材料(不是专门设计的复合材料)来说,吸声能力与隔声效果往往是不能兼顾的。如砖墙或钢板等,虽可以作为好的隔声材料,但吸声效果极差;反过来,如果拿吸声性能好的材料(如玻璃棉)做隔声材料,即使声波透过该材料时声能被吸收99%(这是很难达到的),只有1%的声能传播到另一空间,则此材料的隔声量也只有20dB,并非好的隔声材料。因此,把吸声材料误称为“隔音材料”是不对的。
3.jpg
隔音槽案例.jpg
吸声材料是指吸声系数比较大的建筑装修材料。如果材料内部有很多互相连通的细微空隙,由空隙形成的空气通道,可模拟为由固体框架间形成许多细管或毛细管组成的管道构造。当声波传入时,因细管中靠近管壁与管中间的声波振动速度不同,由媒质间速度差引起的内摩擦,使声波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而被吸收。
好的吸声材料多为纤维性材料,称多孔性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岩棉、矿碴棉、棉麻和人造纤维棉、特制的金属纤维棉等等,也包括空隙连通的泡沫塑料之类。吸声性能与材料的纤维空隙结构有关,如纤维的粗细(微米至几十微米间为好)和材料密度、材料内空气容积与材料体积之比(称空隙率,玻璃棉的空隙率在90%以上)、材料内空隙的形状结构等。从使用的角度,可以不管吸声的机理,只要查阅材料吸声系数的实验结果即可。当然在选用时还要注意材料的防潮、防火以及可装饰性等其他要求。
现在你明白吸音与隔音的区别了吧。 专业人员在设计降噪方案时,根据噪音源、敏感点、传播方式、噪音值、噪音类别等信息综合决定是按隔音工程思路解决还是按吸音工程思路解决, 或是吸音和隔音措施同时采取。